在全国虚拟仿真数字测图技能竞赛的备赛培训中,智能建造242班的备赛成员孙海峰和林玉全身心投入训练。通过软件实操、模拟测图和技术攻坚,他们不仅夯实了专业基础,更在虚拟测区数据处理、图形构建等核心环节形成了独特的技术思路,为赛事积累了扎实的实践经验。
孙海峰专注于虚拟测区基础数据采集模块的训练,通过强化练习,已能熟练完成从虚拟测站布设到特征点采集的全流程操作。他掌握了CASS软件的数据采集逻辑,针对不同地形类型制定了差异化作业方案:在山地虚拟场景中,采用“等高线优先法”,先通过软件生成大致等高线框架,再沿等高线加密采集地形突变点,确保坡度表示精准;在城市区域则采用“建筑基线法”,以建筑物墙角、道路边线为基准点向外拓展采集范围,保障地物轮廓的完整性。
为解决虚拟环境中“隐蔽区域数据缺失”的难题,孙海峰深入研究软件功能,通过第一视角模拟人眼观测角度,在树木遮挡、建筑物阴影等区域建立“推测采集模型”——结合周边已知点位坐标,运用三角高程测量原理推算隐蔽点数据,并标注“推测值”标识。这一方法有效提高了复杂地形的数据完整率。
林玉精通复杂地形下虚拟数字测图的全流程编辑与成图操作,熟练运用软件的自动化绘图工具,显著提升了成果处理效率。她深入研究了《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能够根据不同地形类型灵活调整图形表示方法:在虚拟湿地场景中,借助软件的“符号渐变”功能,实现了水深区域的可视化表达,通过蓝绿渐变色彩有效区分浅水区和深水区。
她还深刻理解虚拟环境中数据精度对成图质量的影响机制,积累了丰富的误差修正经验。通过对比不同参数设置下的测图成果,她总结出了一套适用于高落差地形的优化策略。这一策略将复杂场景下的图形编辑错误率从12%降至3%,显著提升了测图的质量与效率。此外,她熟练掌握软件操作,将单幅图的编辑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45分钟,大幅提高了作业效率。
备赛的这段时光,让孙海峰与林玉深刻体会到:虚拟仿真数字测图的备赛过程,不仅是技术熟练度的提升,更是对“精准至上”专业精神的锤炼。从软件操作的生涩到熟练,从成果粗糙到规范,每一步突破都离不开反复试错的耐心和解决问题的韧劲。这也让他们更加明确,专业学习既要掌握虚拟仿真的技术工具,更要筑牢地形测绘的理论基础,才能在后续的竞赛与实践中稳步前行。
一审:何敬峰
二审:梁忠强
三审:于骁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