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专业实践学期启动以来,智能建造242班的黄文州率先在齐齐哈尔市彩虹翼航空科技研究服务有限公司展开实习,于真实的技术环境中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随后,他全身心投入到无人机应用技术微专业的系统学习中,进一步深化了理论认知。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他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获益匪浅。以下是他分享的心得体会。
第一阶段:企业实践,夯实技术基础
在彩虹翼航空科技研究服务有限公司的实习期间,黄文州初期主要负责三维建模与图纸绘制工作,通过反复校对参数,确保零件精度符合生产标准。中期,他协助团队完成无人机气动性能测试,记录不同风速下机身的振动数据,并将其整理成可视化报告,供工程师分析。
实习过程中,黄文州深刻体会到企业研发的严谨性。一次因忽略材料热膨胀系数而导致的装配误差,使他养成了“数据复核三遍”的工作习惯。企业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更让黄文州明白,技术落地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综合考虑成本、工艺等现实因素。这不仅有助于他明确未来学习和职业发展的方向,也让他提前储备了相关技能和意识。
第二阶段:专业深造,构建系统认知
后来参加的无人机微专业课程则侧重理论提升与前沿技术探索。在《飞行器控制系统》课程中,黄文州通过仿真软件模拟了PID算法在悬停控制中的应用,理解了参数整定对稳定性的影响;在《航空法规与空域管理》模块,分析真实案例时发现,80%的“黑飞”事故源于对临时禁飞区规定的忽视,这让他意识到技术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明确了在技术精进的同时,需同步关注行业规范与社会影响,为其未来职业规划注入了更全面的考量维度。
第三阶段:知行合一,方能致远
通过企业实习与无人机微专业的双轨实践,黄文州不仅掌握了运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借助无人机微专业的深入学习,构建起全面的行业视野。这段宝贵经历使他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既要保持对技术细节的敏锐洞察,也要培养宏观视角下的创新思维。他期待未来能在无人机领域,结合智能建造专业的所学知识,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
一审:何敬峰
二审:梁忠强
三审:于骁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