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实践学期】智能建造24级专业实践学期报道(二)——何敬峰老师指导组

作者:智建242刘肖 信息来源:智能建造专业 发布日期:2025-07-25

自专业实践学期启动以来,智能建造242班的刘肖与秦家兴便在实验室里马不停蹄地备战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7月4日至6日,他们在东北石油大学的赛场上展开激烈比拼,最终为学校和集体斩获省级三等奖的殊荣。赛后,二人以资料员的身份进入四川省广安市佳霖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实习,以下是他们的心得体会。

一、备赛:将智能理念融入每次操作

在备赛期间,由于学生尚未接触结构力学知识,参数输入频繁出错,力学仿真不断弹出红色预警,问题层出不穷。然而,他们从未轻言放弃。在没有教授指导的情况下,他们自行学习,从零开始,通过网上搜索教程、查阅资料,逐步掌握力学原理。每当仿真报错,他们便对照资料逐条核对参数设置,反复调整结构节点。经过三十余次的尝试,终于掌握了通过算法平衡重量与强度的方法,使虚拟模型从晃动不稳变得稳定可靠。

进入实体制作阶段,裁料偏差、粘胶不牢等问题反复试错逐一解决。起初,因缺乏力学知识,学生们对裁料角度、粘胶厚度等基础操作毫无概念,制作的模型要么一触即溃,要么加载即变形。但他们始终不言放弃,日夜不停地修改完善,持续反思。最终,模型实现了稳定航行,日渐精良,每一天都见证着新的进步。

二、竞赛:成果以及对专业的新认识

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被列为2025年教育部官方认可的84项重要赛事之一。此次竞赛的获奖,标志着土木与管理学院智能建造专业在力学领域成功斩获首个奖项,填补了该领域奖项的空白,为智能建造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此次竞赛,两位同学深刻认识到:智能建造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需要以“毫米级控制”的精度要求贯穿整个流程,并依靠数据支撑决策。这一认知使专业学习方向更加明确——既要熟练掌握智能建模工具,更要扎实掌握结构力学等基础知识,才能实现技术与工程的有效融合。

实习:专业知识对接职场实践

赛后,两位同学顺利进入四川省广安市佳霖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担任资料员职务。其主要工作职责包括:依据相关标准对基建、监理及施工资料进行细致分类,认真核对材料报验单与合格证;同步更新隐蔽工程记录,严格校验数据与BIM模型参数的一致性;系统汇总管线变更文件并准确录入。

通过这段实习经历,他们深刻认识到,智能建造知识必须在虚拟与实体的高效衔接中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数据的严谨性则是其中的关键要素。

从备赛阶段的反复调试,到竞赛中的实战检验,再到实习期的职场体验,专业实践学期这段经历使他们对于智能建造专业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智能建造并非仅仅是冰冷的技术堆砌,而是将智能建模、协同管理等专业知识融入工程全流程的实践智慧。他们明白,作为智能建造专业的学子,不仅要在数字世界中追求精准,还要在实体操作中精雕细琢,更需在职场实践中不断深化认知。唯有如此,专业能力才能真正服务于工程建设,为行业的发展注入青春的活力。

一审:何敬峰

二审:梁忠强

三审:于骁晗

 

打印    收藏